

繼去年於臺東舉行的臺灣設計展之後,今年展覽的場地則宜蘭溪南地區舉行,「溪南」早期多為官招民墾的開墾方式,該時期多由彰、泉、粵、原住民等族群皆居住於此,這散落蘭陽平原的聚落可藉地名做區分,例如五結則由當時林、陳、張、黃、簡五大家族集結自此開闢荒土,由五家結合所以稱「五結」。蘭陽平原因群山繚繞,彷如獨立國家般,因有不同地區的人移居至此,因四季分明且景緻宜人之故,使宜蘭匯集了各地藝術家、音樂家、工藝家,如造紙、雕刻等,其中造紙業則因日治時期的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,利用甘蔗於製糖後的纖維廢渣製造白紙,而促使了臺灣造紙工業化。隨著戰爭的落幕國民政府接管紙廠後成立「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」,並將經營方向轉為生產新聞用紙、工業用紙及文化用紙,讓本為赤字滿盈的紙廠轉身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造紙廠。
2015臺灣設計展是由好樣集團執行長-汪麗琴擔任策展人,今年展覽分為主題館、宜蘭風采館、AIC宜蘭創意庫空間、染上身-綠時尚‧染工坊、Boom企業-企業‧品牌、拾好物-文創市集、夠藝氣-藝棚下表演場、茶空間-行動茶屋「美檜亭」、超展開-創意大廳等九個展館,並將主題館的議題環繞於「創作者(Maker)」身上,希望重新定義創作者於文創產業之中的角色與定位。汪麗琴認為,設計是在了解生活的不便後,所創造出解決生活及社會問題的方式,且經由思考、實踐、生存後,方能將想法與社會鏈結,進而落地生根。而設計師們的精美作品背後的誕生過程是令許多人感到好奇的地方,透過「前店後廠」的概念,把設計師的展覽空間硬生生切為兩塊,將面對入口來展示設計師的作品,另一半則是呈現設計師工作室的日常狀態,以「頂真」精神承上啟下,透過工藝精神結合產業打造生活物件,所以刻意透過前店後廠的方式,真實地呈現工作與產品生成的過程。




位於主題館旁的「宜蘭風采館」,透過海、河、霧、木、雨、林、山等分類,將宜蘭擁有山、海、平原造就了豐厚的人文底蘊引進門,希望透過通透的展覽方式使大家重拾童心,不僅匯集了創作工藝及地方文創設計師呂美麗、陳兆博、陳惠美、蔡清鈿等人的工藝作品,還邀請到了日本、芬蘭、法國、菲律賓等國作品共同參與展出,進一步讓人感受不同國度與文化的玩心。


2014臺灣設計展策展人陳俊良老師以臺東的10種顏色作為主要視覺,且透過攝影展的方式進一步探討人口外移的社會現況,今年策展人江麗琴則是透過「現況」的呈現,去探討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所遇到的現況與阻礙,以企業館及在地文化創意單位合作,進一步提出創意、設計的背後,須密切、緊密地與在地產業、傳統工藝結合,才能使「文化」與「創意」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關係。

中興紙廠現今雖有一半成為文化園區用地,透過留下的破岩殘壁仍清晰看見紙廠於興盛時期的光景,與社會所需的緊密結合促成了中興紙廠在臺灣造紙業的佳績,也意指「創作」本身須結合對社會時事與生活所需後,而產生的結論總和。套用約翰‧藍儂的一句話「A dream you dream alone is only a dream. A dream you dream together is Reality.」現在有著數以百計的夢想家正琢磨著如何實踐,那麼現在我們即是站在「真實」的立基點上,唯獨欠缺的是我們該用什麼方法邁進、怎麼實踐與永續發展,不妨前往2015臺灣設計展一探究竟,你會發現其實答案就在我們身邊。
資料來源:欣建築